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

主题:“小康县”主动“返贫”为哪般

发表于2013-02-26

  与“跑”下贫困县对应,在以小康为政绩的年代,山西大同县申请到“小康县”称号。此后的十多年中,与其他县比,大同县发现,一顶贫困县的帽子,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、项目,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。于是,大同县看着“邻居”藏富,自己开始了“逐贫”,并终于成功入列。

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,没人再认为“贫穷光荣、富裕可耻”,现在看到大同县主动“返贫”着实让人恍惚又回到30多年前。尽管有人说大同县的举动没有湖南新邵县“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”那么高调,但早已在16年前脱贫成为“小康县”如今却主动“返贫”,这种落差所形成的社会观感,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说白了,贫困县这块臭豆腐是“闻着臭、吃着香”,贫困县不仅可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,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,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——资料显示,中国2001年核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,10年来不少贫困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甚至成为经济强县,但它们仍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。

客观上讲,为了获取大量资金、项目以及各方面支持,初衷固可理解,但通过主动返贫的方式去实现则有违“程序正义”之嫌。与“纳入贫困县”成“特大喜讯”一样,“小康县”积极返贫首先反映的是一种耻辱文化的缺失。自古以来,贫困与小康孰好孰坏,不辩自明。从中央到地方,一直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,而大同县不想着如何保持“小康县”的荣誉称号,却主动“返贫”,这足以说明荣辱观已在一些地方官员错乱的政绩观中迷失。

主动“返贫”更是反映出一些地方的“等靠要”思维惯性甚至地方领导干部的懒政思维。可以想象,与当地官员自己出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、一笔资金一笔资金、一项政策一项政策地去争取相比,跑下一顶“贫困县”的帽子就可以逸待劳地等着项目、资金、政策等主动上门,主动“返贫”着实是轻松得多——却不知这些“逐贫”的地方可否想过,国家“蛋糕”是有限的,如果大家都优哉游哉地“等靠要”,最后岂不是全中国都要“返贫”?

发表于2013-02-26

为了国家赞助么?

发表于2013-02-26

主动“返贫”更是反映出一些地方的“等靠要”思维惯性甚至地方领导干部的懒政思维。可以想象,与当地官员自己出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、一笔资金一笔资金、一项政策一项政策地去争取相比,跑下一顶“贫困县”的帽子就可以逸待劳地等着项目、资金、政策等主动上门,主动“返贫”着实是轻松得多——却不知这些“逐贫”的地方可否想过,国家“蛋糕”是有限的,如果大家都优哉游哉地“等靠要”,最后岂不是全中国都要“返贫”?

发表于2013-02-26

现在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行啦,还是农村的好

发表于2013-02-26
引用:你在那我就在那 在2013-02-26 11:10:07写道:原帖
现在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行啦,还是农村的好

 是呀

发表于2013-02-26

为了自己不用背太大的压力吧!

发表于2013-02-26

补助款?

发表于2013-02-26

这个事情听说过

发表于2013-02-26

小康县”主动“返贫”为哪般 问题多了

发表于2013-02-26

会不会变成好空气!

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