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楼市"屡调屡涨"怪象终结 "2012僵局"能否打破

发表于2012-01-04

据新华社上海1月3日电 刚刚过去的2011年,中国楼市“屡调屡涨”的怪象终结。2012年楼市交易僵局能否打破,长效机制能否建立,保障房的“稳定器”作用能否发挥……这是展望2012年乃至以后中国楼市的关键看点。

反弹还是合理回归?

从银根看,央行表示,2012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“目前没有收到放松房地产开发贷和个贷的信号。”上海一商业银行大客户部负责人近期告诉记者。

从需求看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广州四个一线城市已相继表态,今年均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。投资投机性需求今年可能继续受到遏制。

从供应看,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,扩大有效供给。各地去年中小套型住房供地和建设比重均明显上升,再加上库存增加,今年楼市不具备因供应短缺而产生“抢购”的环境。

相持僵局如何打破?

这一轮调控中,与房价稳中有降伴生的,是交易僵局的持续。

如何打破僵局?主要是“两端发力”。对开发商,卡紧资金流,消除其囤房、囤地的根基,使其回归到通过销售房屋回收成本的路径上来;对购房者,则是要为其合理的自主、改善型需求提供释放通道,使市场恢复正常的活跃度。

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强调,将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、税收政策,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,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。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表示,在当前情况下,楼市调控政策仍然不能放松力度,但不排除根据形势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微调。

 

发表于2012-01-04

调控长效机制如何建立?

正如房价的过快上涨不可持久,调控的猛药、狠招也不能长用不懈。在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的同时,权威人士表示,各方面要积极探索,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住房政策体系。

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严荣认为,未来的楼市调控还应补足两方面的软肋,一是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,包括居民住房信息、住房困难人群的信息等,为调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;二是制度性创新需要加强,比如房产税的完善与推广、中央及地方税收分配制度的改革等。

保障房能否成为“稳定器”?

2011年底,上海“馨宁公寓”和“尚景园”两个公租房项目“揭开面纱”。面积适租,全装修,由国有机构运营,租金低于市场价,向包括外来常住人口在内的住房困难人群敞开供应。2011年全年,上海保障房的开工建设量超过全部住宅的六成。

“保障房正加快从蓝图变成实际供应,在深层次上影响着购房者的预期,还能缓冲商品房投资下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,起着市场‘稳定器’的作用。”上海徐汇区房管局局长陈继刚说。

2011年,1000万套保障房的开工量创下历史之最,也在改变着楼市的格局。加上今年计划开工的700万套,两年内开工建设的保障房,几乎达到整个“十二五”建设任务的一半。根据国务院部署,至“十二五”期末,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%。

 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