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顺丰快递捐出可供3500人使用的帐篷

发表于2010-10-13

由于是业务带动市场,而此时的市场又很容易做,顺丰快递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市场拓展上,甚至曾采用"人海战术",期望达到广种多收的效果。

不只顺丰快递一家赶上了这个新兴行业的起步良机。宅急送和申通也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。尽管与顺丰快递经营模式不同,但巨大的市场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,这几家公司后来也成为国内快递业分据天下的"诸侯"企业之一。

2002年成立总部之前,顺丰快递在全国总共有180多个网点,虽然华东和华北市场进入不深,但名声已经在外。而在九十年代末,国内快递业务在顺丰快递总体收入中的比例也增加到近40%,顺丰快递从"香港件"一条腿走路,变成了两条腿走路,有了奔跑的可能。

顺丰快递在产品定位方面的谨慎策略,顺丰快递被认为是支撑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
与诸多"快递优而物流"的同行相比,顺丰快递王卫坚持只做快递,而且只做小件,不做重货。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,顺丰快递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了自己的产品价格体系,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,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,顺丰快递剩下的中端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。服务产品的设计也非常简单,1KG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,顺丰快递上门送货,全国联网,36小时到达。除了收费标准逐步调高、取送件时间逐渐缩短之外,直到今天,顺丰快递的产品定位一直没有任何改变。

据顺丰快递一位内部人士透露,摩托罗拉等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曾找到顺丰快递,希望其参与物流项目的投标,但顺丰快递考虑再三之后没有接单。"重货成本大,利润薄,也不是我们的强项。"他说。

快递行业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,顺丰快递对于已经形成网络的企业来说,问题不在于如何开拓市场,而是如何维护和提升服务。顺丰快递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自家碗里的肉都吃不完的时候,是不会算计着去别人的碗里抢菜的。

王卫的性格也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顺丰快递"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。可以说,即使是快递我们都未必做到了顺丰快递百分百的深入程度,何况其他。"这位内部人士说。2003年之前,有相当数量的快递公司顺丰快递淹没在物流甚至房地产热潮中,但王卫一直心如止水。

王卫并非对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。顺丰快递为了避免过快增长造成的各种问题,又不在与同行的赛跑中落在后面,顺丰快递采取了一个独特的策略:用提高价格来控制发展速度。2003年之后,王卫强行把年增长幅度压在50%以下。但同期,顺丰快递1KG克次日达的价格从15元提高到20元。"依照这样的速度,顺丰快递完全可以实现每年100%的增长,但这样会失去平衡。"顺丰快递的内部人士表示。

这种举措一部分来自主动思考,顺丰快递另一部分则来自曾经的教训。在内部管理方面,顺丰快递就曾经因为其独特的模式吃过亏,顺丰快递甚至一度造成危机。

收权行动

对地方代理和合作者的放权管理,形成了顺丰快递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,顺丰快递似乎进入了一条无为而治的良性轨道。1999年之前,顺丰快递王卫曾短暂地离开过公司,每天陪太太喝喝茶,打打高尔夫,乐得做富家翁。但放权管理的方式很快给公司带来大问题。

一心扑在市场上的顺丰快递,网点和人员逐渐增多,被"承包"的各个片区开始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。在一些片区,员工只有自己的经理,不知有顺丰快递的老板。而一些地区负责人的行为出格,无法约束,与顺丰快递的关系日渐紧张,大有形成诸侯割据之势。而个别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的负责人,甚至把业务带走单干。"老鼠会"的名声,在此时开始悄然传出。

王卫性格中强硬的一面开始凸现。1999年,顺丰快递不动声色地开始了全国的收权行动。

王卫的收权方式是一刀切,想留下来的,产权全部回购,否则走人。从用钱来解决问题,到摆平各种各样的威胁、恐吓,经过两年的"整顿",顺丰快递的架构和各分公司的产权明晰起来。为了将代表话语权的所有资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顺丰快递即便是在创业中跟随他十几年的人,王卫也不分给一分钱的股份。据说,顺丰快递在这个过程中,他甚至将曾经供职于公司的父亲与姐姐拒之门外。

2002年,历经人员大清洗、组织结构大变革的顺丰快递,终于成立了自己的总部。此时的顺丰快递,从上到下完全成为王卫"一个人的企业"。

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,与顺丰快递从一开始设计的战略密切相关。

由于采用分成的管理模式,顺丰快递业务员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,在片区负责人的带领下,业务扩展的速度是飞快的,但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的负责人很容易把业务带走,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顺丰快递一家。对此王卫的办法很简单,就是增加顺丰快递对客户的粘性。别人承诺48小时到,我能做到36小时。今天别人也做到了36小时,我就把速度缩短到24小时。这种优势的背后是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。在这方面,顺丰快递从来都舍得下本钱,花重金。

上一页|1|
/1页